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雜感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的關係狀態,到底改變了什麼?

單身了27年,過慣了一個人的生活,突然闖入另一個人,牢牢佔據著你的思緒,又是什麼感覺?

嚴格來說,我算是非常理性的人……幾乎可以說是過於理性了。

心跳加速、愛意奔騰、慾望橫生,走向兩人狀態的過程中,這些感受我都沒有。但這樣就代表我不喜歡對方嗎?恐怕也不盡然。

畢竟在兩人分開的時間中,我確實幾乎無時無刻都想著他。看書時想、工作時想、洗澡、騎車、吃飯——沒有一刻不想——這也是令我困惑的一點,到底這樣算不算是戀愛呢?儘管我在理智上能夠確認我是喜歡這個人的,但迄今為止做出的所有舉止,某種程度又有種因我認定「伴侶」身份而該展現、該讓對方得到的態度。

到底什麼是戀愛?如何才是戀愛?著實令人困惑。

海苔熊在〈愛情弔詭〉文中將聯繫兩人關係的情感分為「激情愛」及「伴侶愛」,毫無疑問能讓兩人關係走的長遠的是後者,我也是這麼期望,但一則感受不到激情愛(或者其實有但我並未察覺?)令人困擾,二則在交往過程中,遇到了對方有困難我卻無能為力的情境,深深感受到自己能力的不足,這一件事也讓我卻步…感到不安。

會有種杞人憂天 的思維:如果我幫不了這個人,難道真的適合成為他的伴侶嗎?他這樣的人跟我在一起,是否被糟蹋了呢?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接線員》有雷推薦!

不多說,先上個預告片:

放錯了,這個才對!


紀培慧真的好美啊~~~~(花癡貌)

《接線員》由盧謹明導演所拍攝,描述在英國難以謀生的人們,為了生存下去而來到情色按摩院打黑工的經過,劇中將每個來到此地的人們背後有何種無奈、辛酸描述得十分深刻,情色行業所承受到的污名、歧視也在劇中表露無遺,按摩小姐與老鴇之間的尖酸刻薄、鬥智鬥勇,小姐與小姐之間的交流互動,小姐與各式各樣的嫖客之間有何種故事……導演講故事倒不是完全直白的,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眼神交流、互動之間參雜著各種意象,將這個行業的悲哀、瘋狂呈現於眼前,卻不會讓你覺得故事十分雜亂,而是循序漸進的,可以說六月份我看過的電影中,《接線員》是最滿意的一部。

劇情:★★★★★
演技:★★★★
意象:★★★★
音樂:★★★
綜合:★★★★★

推薦指數:★★★★

========防雷線=============================



























=======================防雷線==============

「蚯蚓離開土地,就會死」

或許在情色按摩院工作的人們,都是蚯蚓吧。離開故鄉來到異土,卻因為生活難以為繼而墮入紅塵。他們是自願的嗎?是的,這些人是自願墮入紅塵的。但是他們卻又並非自願,如若不是生活沒有其他選擇,誰願意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為業?

可以說《接線員》的主旨就是在講這樣的故事。

紀培慧飾演的女主角提娜是就讀英國文學的學生,與男朋友丹尼爾生活在英國,然而故事一開始兩人就陷入生活拮据的痛苦之中,都失去工作,而且明明履歷不錯,卻總是找不到工作。提娜在各個工作之中輾轉碰壁,幾乎萬念俱灰之際,有人遞給了她一張小紙條—一間情色按摩員在徵求接線員。

接線員是指負責接聽電話、轉接電話的人,早期電話尚未發展到現在這種即聽即講的階段時,必須要由接線員幫忙轉接電話,才能夠將電話撥到你想要找的人家裡。而提娜被賦予的職務是為打電話到按摩院的客人預約安排小姐,指引他們來到按摩院。接線員的工作並不涉及情色業務,但是儘管提娜未曾下海,卻因為在情色按摩院裡面工作而被污名化為妓女,並在被男朋友發現之後失去了她的愛情。而她預定的新工作的老闆在按摩院發現她之後,也將她認為是妓女,甚至說出「你還想要那份工作嗎?」來威脅提娜,在這樣的場合工作,提娜無可避免的失去了一切,在當下,彷彿能夠看到一道深沈黑暗的漩渦將提娜吞噬,她似乎再也別無選擇,只能繼續留在按摩院中。

提娜的條件無疑是好的,身材苗條、樣貌姣好,若是成為小姐,肯定能夠成為十分熱門的人選。但是一旦沈淪,就沒有脫身的可能。

從按摩小姐莎莎的經歷就能看見小姐的辛酸無奈,為了生活汲汲營營,與其他的小姐搶客人,逼迫接線員放更多的客人給自己,承受無良嫖客的惡劣行徑……觀眾跟著提娜一起看著情色按摩院中的人生百態,與提娜一起被隱藏在情色底下的暴力嚇到,看到按摩院小姐被客人虐待,滿身是血—提娜為了生活能過的更好,偷了小姐的錢。

暴力、色情、偷竊是整個按摩院生活的主軸,當你走進了這座建物,勢必就會被弄髒了。

為了繼續生活在倫敦,這些人別無選擇。

但是他們果真別無選擇嗎?「歸鄉」在此處被點了出來。

按摩小姐安娜告訴提娜「想回家」,她在成為小姐之後,隨著剝去一件件衣服的同時,也將身為人的自尊、自我一件件剝去了。當她遍體鱗傷,難以承受生命的痛苦,她選擇了「回家」。安娜用了自己所能採取的方式回家了。

落葉歸根。

這些宛若浮萍的小姐或許最終都是希望能夠回家的,無論是莎莎、安娜、或者是提娜。當一切的一切都破碎了,沒有選擇的生活最終浮現出的選項是回家。

但是莎莎在外漂泊已久,她難道真的有辦法「回家」?在故事的最後,莎莎告訴提娜她夢到自己身在一片芒草叢中,看到一個很像提娜的女生慢慢的走近她,又慢慢的遠離。

那個女孩(提娜)最終離開了芒草叢,她卻仍然處在那前途茫茫的芒草叢中,找不到前進的路。對莎莎來說,恐怕回家這個選項早已經沒有了。

六龜的災情讓提娜找到了回家的契機,落葉歸根。

兩人的人生在某個時機點交叉,而後又分道揚鑣。

「蚯蚓離開土地,就會死」

提娜成功回到了孕育她的故土,在重新復興的家鄉重建工作中,看到了生機、看到了希望,如果說來到英國的提娜宛若離開土壤的蚯蚓一般掙扎、奄奄一息,回到了六龜的提娜重新振作了,她將重新找回自己,找回生活。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放置類網頁遊戲揀選

幾年前網頁掛機遊戲突然湧現一股熱潮,印象中是從Cookie clicker開始,所有人瘋玩個兩三天之後,類似遊戲如雨後村筍般出現,至今仍舊有不少經典作品,即使已經破關,回想起來仍讓人津津有味,想要重溫舊夢。

因此才想整理出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各位,也幫助我自己日後查找相關遊戲的方便。

====================================================================

Cookie Clicker (舊版)


網址:http://orteil.dashnet.org/experiments/cookie/


Cookie Clicker (新版)


網址:http://orteil.dashnet.org/cookieclicker/

畫面更加精美,一直戳餅乾的指頭顯得十分可愛。


女神任務1(日文版)

網址:http://shimage.net/megamiquest/


女神任務2(中文版)

網址:http://shimage.net/megamiquest2/cn.html

相較1代多了移動地圖的功能,玩起來更有RPG的感覺,但也更易沉迷。


孤獨小屋


網址:http://adarkroom.doublespeakgames.com/?lang=zh_tw

算是比較簡易的遊戲,但內容還算豐富,除了緩慢建設之外,也有走地圖四處探險的功能。


Clicker Heroes

網址:http://www.clickerheroes.com/

非常耐玩,可以一直循環。


殭屍點擊

網址:http://www.i-gamer.net/play/12688.html


====================================================================

緩慢更新中(... ...)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當祈禱落幕時》東野圭吾

一直覺得東野圭吾是個很厲害的作者。

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

儘管我研讀他的作品最多的還是加賀恭一郎系列,但僅僅是這個系列,就讓人感受到東野圭吾真的是一個非常「溫暖」的作者。他的作品總是能讓人感受到人性非常真實的一面以及社會不為人知,或者該說是在我們的眼角若隱若現,內心隱有察覺卻從未正視過的那些問題。

每當被他點醒,總是有種靈光乍現的感覺:「啊!東野說的真是太對了!」從心底最深處油然生出認同的感覺。

兩天前和瀟湘夥伴聚會的時候,他突然跟我提到想要寫跟空汙有關的小說,想要把不為人知的事情寫出來給大家看,我相當認同這樣的想法,在接觸STS之後,一直想要寫出這樣的小說,寫作的慾望越來越深,但目前還是力不從心。如果瀟湘能寫的話,真的是大大大大的好!

當時我們舉的例子就是東野圭吾。所有人都覺得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

當時我還沒看完這本《當祈禱落幕時》,直到今天閱讀完畢,又深深體會到這個作家、這本書有多麼厲害,也明白為什麼老師一直推薦我讀這本書。

盡量不涉及整個故事主軸來說,這本書的其中一條主軸跟核電廠的包工文化有關。也是很巧的事情,近期才研讀過一篇在講核電包工文化的文章,因此讀到這個段落時,實在無法自拔,甚至十分震驚。

在小說的後記裡,也提到核電廠、核能文化是多麼可怕的一種行業。

小說中的那位包工提到「核電廠不是光靠燃料來運作的......它是靠吃鈾和吃人才會動的。」雖然講出這句話的人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對主線劇情而言),但我覺得這句話就是這整本書的亮點,甚至蓋過了我對加賀母親的所有興趣。正是這樣的小人物講出了一句發人省思的話,核電廠的確是依靠吃人來運作。

在光鮮亮麗、制度(看似)嚴明的核電廠底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核電廠的反應爐附近放射線是非常強烈的,清潔人員必須拿著抹布、拖把將放射線清理乾淨,已進行維修。法規當然會規定說每個人每天不能接收超過多少的放射線,畢竟過多的放射線長期累積下來,的確對人體有害。

書中包工也提到了會有檢測器的配置,當包工累積的輻射值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出警告,督促工人離開。乍看之下是能夠顧慮到工人健康安全的保障,卻未能更進一步思索這些包工選擇核電廠的清潔維修工,可能大多都有著經濟上的困難。清理核電廠的放射線,光聽就覺得是非常危險的工作,這類工作大多有著十分優渥的薪資,以吸引民眾前往就職。當電廠的警報器響起時,倘若工人手頭的工作還未完成,他是離開電廠還是選擇繼續工作?我想這是無庸置疑的。

這類違反規定的作法在避免受罰的心態下,必然不會聲張,久而久之就讓這群人成為隱藏在檯面之下,不為人知的一群人。他們為了生計,承受巨大的風險,難以向他人啟齒這樣的生活,尤其又是刻意隱瞞,這群人就這樣消失在光明之下,成為核電工業的犧牲者。

Jobin, Paul (2011)所著的〈核電工業裡的隱形人:日、台包工的見證〉裡面就提到這樣的文化,文中作者描述他去訪問台灣的核電清潔包工,對方同樣透露了警報器根本沒有人去理會的現象,這是因為一旦離開電廠,就代表領不到薪水。而他們在電廠內冒著生命危險所執行的工作,卻比不過那些在控制室中觀察電廠設施的工程師,雙方薪資有如天壤之別。的確,工程師受過專業訓練,得到較高的薪水實屬天經地義,但清潔工人的薪水卻有待商榷,他們即使因為進入電廠內清理放射線而得到比較高的薪資,也可能因累積過量的放射線而使日後付出更多的醫療成本,整體來說並沒有非常值得,甚至可能是大虧本。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保羅結束對台電清潔包工的訪問之後,前往台電公司,才開了一個話頭,台電的官員就直接說:「我們沒有雇用清潔包工。」這到底是顯示了台電人員對自家電廠的管理熟悉度不足,還是彰顯核電產業就是一個欺騙的文化?或許是認為台電人員已經表達了立場,保羅並沒有繼續問下去。


事實上這已經顯示了許多問題,支持核能發電的人們大多著眼於經濟發展、減碳的能力等,但所謂核能的低成本並未將發生核災的風險以及後續的成本計算在內,也未去計算這些受到核電影響甚深的工人們的健康成本,更沒有考慮那些因為建設核電廠之後,被迫改變生活方式的在地居民,越是了解核能產業,越讓人感受到這不是單純的成本計算的問題,而是涉及更深的社會正義、環境正義以及資源分配不公平的問題。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穹頂之下》觀後感





感謝杜老師的推薦,我看了《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聽說因為內容引起太多抗議,之後可能會被封鎖,還是趕快看完的好,哈哈。)

這是一部描述中國霧霾問題的紀錄片,講述經濟與環保之間的拉扯,論述如何去減少煤炭、石油排放的空氣污染,如何去保護我們的家人。開始之前我覺得這大概僅僅是去解說中國霧霾的成因,和台灣沒有什麼關係,但看了三分之一,我開始不這麼覺得。

柴靜講述的在中國發生的問題,事實上,台灣也具有類似的問題。當然這並不是說台灣的情況與中國一樣,我們的霧霾沒有中國這麼嚴重,我們的政治制度也和他們不同,但從這部紀錄片中,我看到某些系統性的問題,台灣的官僚制度與中國驚人的相似。

在《穹頂之下》裡,中國霾害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煤跟石油的沒有管制,對環保制度的輕忽。中國人多,使用的煤炭量極大,不只是工業,單單是民生所燃燒的煤炭,就是造成霾害的極大主因,使用煤炭來自於歷史的傳統,來自於一個舊時代的能源結構,柴靜認為要改善中國霾害,必須要從能源的改革著手。為什麼中國的霾害這麼嚴重?因為在極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犧牲了環保的制度。中國不是沒有管制的法規,只是從上到下,沒有人想針對環保問題去做改善。在官員面,中石油以球員兼裁判的身分,掌控了對石油排放的標準制定,而層層相因的結構中,自然所謂的「標準」,跟沒有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上還是有標準啊?有了標準,環保部門就應該有能力去糾舉違法者才對。但是在高舉經濟發展至上的大旗之下,環保部門的行動,從來不受到重視。對比中國的情形,我其實蠻慶幸的,慶幸於台灣早有許許多多的環保團體,致力於保護台灣的環境。當然,我必須說台灣整體的制度比中國先進許多,若在過去黃金十年的那個時候,或許就跟現在的中國是一樣的。

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我其實蠻心驚的。柴靜採訪的一位中石油的前總工程師說,當初制定標準規範的時候,委員會裡面是沒有環保人員的,一律都是煉油產業的人士。為什麼?「環保人士沒有這個專業,怎麼能制定法規?」這句話,完全能夠在台灣的環境中適用。我一直將台灣的制度視為中國制度的前沿(自然這是不精準的,但請容許我這麼比較),這句話從一個中國的「球員兼裁判」的高層口中說出,或許能更清楚明瞭台灣的制度中,也有這樣的情況。雖然台灣在各種專業委員會或是法令規章的包裹之下,乍看之下很難看出這樣的現象,但是從高科技產業,或者我們說核能產業,我所看到的情況是一樣的。在我所接觸過的政府官員裡,就不只一位曾經表達出對於「不含專業知識的社會大眾」的質疑,認為這些人不具專業知識,信口雌黃,對於真正的標準規範根本不懂。我之所以心驚的地方在於,中國的環境中,因為霧霾的影響已經實實在在影響到人民健康安全,所以你能夠很清楚明白這個官員講的話有多讓人匪夷所思。但是當你把情況套用回台灣的核能政策,台灣沒有發生過核災,所以我們很難讓人明白核能可能造成的風險,當官員說出這番話的時候,你會下意識認同,「對呀!這些人沒有專業知識,憑什麼在外頭散布不實謠言?」這是當時我的想法。

風險社會是一門很複雜,而且難以理解的學科。他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無論是我入門的環境政策,或是土地、經濟、食品、國防,甚至教育,各個公共領域都有未知的風險,隨著社會的進步,風險埋藏在各個角落。因為他的幅員廣闊,一般人很難去思索「風險」在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帶有什麼意涵。當環保團體提出風險的時候,追求理性的人們會說,「你看,這些人又開始反智、反科技了。」,因為擔心風險的人在危害未發生之前,沒有證據說明他真的可能造成風險,因此也就難以說服他人理解這裏面隱含何種危險。

總之在風險社會的概念之中,所謂的「專家知識」是不牢靠的。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專家,而是你必須從源頭去思索,所謂的專家知識是如何建構出來的。做過研究的人會知道,無論是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做研究前我們總有個假設,實驗的目的在證明假設是否成立,這個假設的內容取決於什麼?自然是研究者本身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受到社會整體結構的形塑,具體而言,在資本主義與理性至上的意識形態浸淫中成長的人們,很自然的會以「效率」、「利益極大化」作為價值追求的目標,但這是唯一的價值嗎?我相信不是。儘管他不是,但是就現階段來說,多數的高科技正是以這樣的價值為前提去做實驗,於是作出的實驗結果會呼應這樣的價值,使整個資本主義的結構更為鞏固。最終也就難以接受由其他價值觀所建構出的知識,風險社會中的許多爭議,正反雙方交鋒的根本原因,難以解決的部分就在於價值觀的不同。

柴靜的《穹頂之下》並未提及到風險社會深層次的東西,但是從柴靜和官員、和業者的對話之中,我看到了這些東西,並且呼應回台灣的現況,由此而感到心驚。在紀錄片中段的部分,柴靜播放了北京在氣候峰會上出現的APEC藍的照片,很美,但是看到照片的同時,我卻幾乎要哭出來。並不是感動,而是難過,難過於這樣美麗的天色、景色居然得要政府強制的規範禁止下才會出現。中國是一個威權的國家,所以它能夠辦到,在特別的時刻去規範所有的業者、國營企業遵守規定,這顯然比起民主國家更方便的多,對於後者來說,我們恐怕很難像中國一樣,如此有效率!環保的精神、民眾的健康、汙染造成的風險就在企業、政府、環保團體之間的拉拉扯扯逐漸累積,最後危害到所有人。

之前我不明白的時候,老是覺得這些環保團體幹什麼啊,這麼激進,遇到許多的抗議場合,明明是攸關當地居民的健康安全,卻只有寥寥幾隻小貓舉著抗議標語,要求政府或企業負起責任。甚至有時候會覺得這些人造成社會動亂、散步錯誤資訊,當然我並不排除真的有許多錯誤資訊在社會中流通,我個人也挺苦惱這種現象,虛虛實實的資訊容易使得人們無所適從,但有的時候,你必須去注意雙方的知識建構基礎是截然不同的,從這個層面來看,我才注意到台灣的環保團體有多努力,多用心去維護我們的環境。他們必須要擺脫主流的價值、知識建構體系,才能夠去找出可以證明風險或危害的確存在的資訊或證據,而這是非常困難的。


台灣的環境比中國好上許多,無論是自然環境或是政治制度。《穹頂之下》最後要求中國民眾去下載APP,去看家附近有哪些工廠超量違標,去檢舉他們,透過個人的力量來促進環境的改善。這是根本的做法,說到底環保就是這樣,保衛環境,人人有責,一個人做或許看不出效果,但十個人、一百個人、成千上萬個人去做,就會有不可限量的力量。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不該企求環保團體去為所有的環境問題把關,甚至也不該下意識認定政府能夠無所不知,正確解決汙染的方法,就在你我的手中,通過民眾與政府之間的聯繫,建立一個完整的舉報檢舉制度,輔以適當的法令規範,就能使這個社會更加前進,一個全民參與的概念,很理想,也很迷人,不是嗎?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犧牲的體系》讀書會隨想

參加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所舉辦的《犧牲的體系》讀書會,他們其實辦了兩場,我參加的是第二場,專門談論沖繩的問題,導讀期間多次有所感發,與最近在思索的議題交相呼應,因此來談談所謂「犧牲的體系」吧。

由於我還沒有看完整本書,因此以下將就我現階段的理解去談,之後讀完整本書,再補上完整的心得。

所謂「犧牲的體系」,指的是那些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生活型態的人們,所處的環境、社會體系。在本書中引用的案例是福島、沖繩。

前者,在311核災發生之後,福島人們的生活便受到社會關注,這些人當初沒有辦法以自我的意志去選擇要或不要接受核電,在國家、代議政治、多數人政治的運作之下,這些少數分子只能夠去接受核電廠建造在住居附近,使生活蒙受莫大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人是被動的,他們的基本權利受到漠視。

後者,沖繩地區事實上有百分之七十四的比例是美軍基地,在美日安保條例的架構下,沖繩被「割讓」給美國,儘管沖繩人是「日本人」(這部份具有爭議,沖繩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不同於日本的大和民族),卻沒辦法有自己的意志,而是在國家和美方的對談中,被作為犧牲者,受到美軍的殖民。

在「技術政治論」中提到,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與否,受到國家科技官僚、專家學者的意見左右,實際受到影響的民眾沒有任何權利為自己做決定,而必須被動接受該項高科技產業所帶來的種種影響,這樣的影響可能永遠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他們接受了產業的成本,卻沒有享受到利益。以福島來說,福島居民承受了核廠的風險,該電廠所發的電卻輸送到東京去。對福島人來說,他們為什麼要接受這樣的安排?只因為他們是少數。又舉台灣的中部科學園區為例,中部地區的農民被迫接受政府的決定,在賴以為生的農田旁興建起一座座科技產房,排出的廢水汙水就這樣流入農田中,為了經濟發展,這些農民便應該被人們犧牲?

所謂犧牲的體系,講的就是這樣的概念。

其實在研究核能論述的過程中,我所關切的一大部分就是擁核派與反核派之間的論點差異。從擁核派的角度來看,反核人士始終是反智、反科技的,他們拒絕任何發展經濟的可能,被科技產業中微乎其微的風險問題嚇得渾身打顫。從反核派的觀點來說,本書所講述的「犧牲的體系」卻是很好的切入點。

畢竟高科技的進入門檻較高,光是弄懂數據的產生,就浪費了人們大量的精力。在看到本書之前,我始終受到科技專業、安心信賴的想法所箝制,但是撇除數據與實驗,純粹從社會人文的角度去看,就會發現當人們以不自覺的霸權意識形態去做出決定,實際上是忽略了那些受眾的基本權利,從弱勢的角度思考,似乎是我們很少去做的事情。尤有甚者,更可悲的是那些被迫接受的人們,因為資訊的隱瞞,更有可能認為這些他們接受的東西,是全然好的,就如同接受核電廠或放置核廢料時,政府會給予大量的回饋金,當民眾得到回饋金,他並不會去深入細想,為什麼是我們?人們是短視近利的,認為有錢就能解決許多問題,但是這樣的「錢」背後襲擊而來的大量意識形態,就不是被迫接受者所能察覺的。

你或許會說,生活都過不下去了,哪還能想這麼多?

但在這樣的論述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如此缺少資源?他們不應該被理所當然認為是落後的地區,為什麼政府在分配資源時會自然忽略他們,進而導致現在只能接受核電廠或者其他高科技產業的進駐?這是很值得思索的問題。

有人告訴我,你不能用你自己的思維去看這件事情(核電廠進駐分配回饋金的問題),當地的人需要──當我們或「當地的人」以這種方式去思維,是否就陷入了霸權的思考而不自知?在殖民與被殖民的論述中,我們不以文化衝擊的角度思考,而純就強勢或弱勢去看,當強勢方強將自己的需求加諸在弱勢方身上,對弱勢方而言,就造成了一種殖民的效果。他們並不想要,或者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要,而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沖繩的問題也是如此,對沖繩人來說,他們到底算不算是日本人?當時在戰爭期間,為了減少糧食、資源的消耗,而向沖繩人要求「自絕」(註一),也就是透過自裁來減少人數。為什麼沖繩人一定是被犧牲者,無論是美國或日本在當時似乎都已非常理所當然的角度,將沖繩人拋棄,而沖繩人是有「被殖民」的自覺嗎?我並不清楚。

讀書會中有提到一個很弔詭的事情,沖繩人其實和台灣是很相似的,當初在琉球王國時,沖繩人其實以中國人自居,但在日本「琉球處理」之後,成為日本的領土。就文化上來說,當時的沖繩人有自己的文化、語言,與日本人並不相同。事實上,許多沖繩人認為他們和台灣比較相似,甚至從沖繩到台北的距離比到東京還要近。在地緣關係如此接近的情況下,台灣人跟沖繩人卻幾乎互不相識,甚至在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時期,沖繩人是以「日本殖民者」的身分對待台灣人。沖繩人被夾在台灣與日本之間,殖民與被殖民角色的轉換,相當令人玩味。

其實,從犧牲的體系的角度出發,去看待社會上種種弱勢的族群,很容易會產生政府、社會不公不義的想法,因為同情弱勢者,而無議不反。我相信很多社會上的人,對於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人們,都有一種「刁民」、「暴民」的想法,在這些「正常人」眼中,社運分子是破壞社會和諧,造成動盪不安的激進分子,「你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社會?」這句話經常被人們所提問,遺憾的是,其答案大概沒有人答得出來。

關鍵在於,在現在的民主社會、資本主義的架構下,我們的意識形態很難跳脫去思考,除了上述還有什麼可能的型態,就連社會主義也是依循著資本主義而發展出來的不是嗎?因此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但正因他的難以回答,「正常人們」便認為社運分子根本沒有自己的思維,只會反對而提不出具體建議,其實不是這樣的。也因為這個問題的難以回答,才凸顯出現在社會上的意識形態是否有所不全,而促使我們無法脫離原本的框架去思考整個問題。

我也經常詢問自己這個問題,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社會,從人性與理性(追尋最大利益)的角度去看,烏托邦式的生活陳義過高,在社會上不可能實現。遠程我們不知道怎麼走,就近程而言,面對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似乎只能期待人們對弱勢者更多出一份同情,盡量為他們爭取最大利益,而非加入霸權的思維去凌虐弱者。從公民社會、風險社會的角度來看,「批判」或許正是我們該做的,正因為有批判,人們不會將某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而會去重視、面對,甚至改善,在批判的過程中,讓社會變得更加公正,或許就是社運份子想做到的事情。


註一:「自絕」一詞是在讀書會上聽到的,其實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這兩個字,如有錯誤,歡迎留言糾正我。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政大社企月第三場演講20131220



心血來潮去聽了這場演講,主題是請現在台灣的社會企業創辦人來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身為社會企業家的理念。所謂的社會企業的理念在近代十分熱門,教科書上的定義我就不再贅述,簡單來說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區別在於,後者往往以利益最大化做為經營主旨,而社會企業更多的是希望貼近民眾、貼近土地、自然,提倡永續發展以及公平正義。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不是嗎?

提到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bonsibility, CSR)是指企業面對社會環境所應抱持的倫理態度,其需要培養、保護、提升並促進社會的整體利益,這正是社會企業所必須要達到的。乍聽之下社會企業所要達到的似乎跟非營利組織沒什麼不同,但在經營上,社會企業雖然比不上一般企業,仍然比NPO要更富裕一點(起碼他們還是有營利),使用「營利」這個詞總覺得帶有某種程度的貶抑,但其實聽完這場演講,我會覺得比起NPO,政府應該要更重視社會企業的培育,畢竟社會企業大多能獨立營運,而NPO更多時候卻必須仰賴外界資源的挹注。

今天聽的演講中,農莊生機事業 (GRANGE Taiwan)的創辦人許先生說的話讓我蠻印象深刻的,他說曾在一次演講中,有位民眾跟他說「哇!你們做天然的東西還能做得這麼好,真的好偉大喔!」大家發現這句話吊詭的地方了嗎?許先生認為商品「天然」本來就是一件產品最應該注重的事情,自古到今皆然,今天自己不過是將商品回歸最初,就贏來一句「好偉大」。這是不是代表我們早就被那些化學添加的各種商品所馴化了?以至於現在看到一點天然的東西都顯得非常了不起,這其實是需要我們去深思的。

許先生提到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認為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其實和他們對農民的期望是相互矛盾的,這造成了今日扭曲的商品型態。舉例來說,一串漂亮的香蕉跟一串很醜的香蕉放在眼前,若是價錢相同,你會選擇哪一串?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漂亮的香蕉,連我也不例外,但是水果為了要「漂亮」,就得要噴農藥,那麼汙染到底是誰造成的?是農民,還是我們這些消費者?很多都市的學者總是義正辭嚴地要求農民不要汙染土地、不要過度開發,但是卻不曾設身處地地思考,這些農民為什麼要「汙染」土地,為什麼要開發山坡,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生活困苦而不得不然。那你要人家怎麼辦?

許先生認為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最大不同在於利益結構的差別,一般企業追求利益極大化;而在他認為社會企業追求的是和自然的和平共存(當然這和許先生從事農業加值有關,若是其它的社會企業,追求的當然有所不同),取之於土地,返之於土地,當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獲許利潤時,也要能夠回饋到土地之中。我很欣賞農莊生機的一點是,他們成功讓螢火蟲回來了。這真的非常了不起,也證明這個企業並不是說說而已。螢火蟲是對環境要求很高的物種,若是整個環境不夠乾淨,稍有一些汙點,牠們可能都不會出現。而農莊生機竟然能讓牠們重新出現,甚至到了可以舉辦螢火蟲節的地步,我覺得這真的是讓人非常敬佩的事情,也非常讓人推崇。

雖然許先生強調他不是來賣產品的,但他有讓我們試用他們公司出產的精油,據說擦下去之後兩個小時完全都不會睡著。本來我是蠻懷疑的,不過演講一開始的疲憊的確在擦了精油之後削減許多,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但衝著這個精油似乎真的有某種程度的功用,我真的對這間企業的產品感到非常有興趣,忍不住都要下訂單了!

以下附上本次演講的社會企業資訊:
農莊生機事業 (GRANGE Taiwan)http://www.grange.com.tw/
(採用自然農法的方式種植香草園,以全天然、無汙染的做法將產品加值,賦予現代農業更高的產值,同時也幫助附近的農民發展技術,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發展出來,以和土地、自然共存為主要宗旨)

(買一雙鞋就捐一雙鞋給需要的地區,BRLink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愛心的傳遞,他們幫助的國家有很多,包括尼泊爾、印度、柬埔寨,在台灣本地也有許多地方的小朋友受到幫助喔!)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參觀,瞭解一下這些社會企業的創立宗旨,比起一般的黑心企業,這些社會企業更需要我們的贊助與支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