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穹頂之下》觀後感





感謝杜老師的推薦,我看了《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聽說因為內容引起太多抗議,之後可能會被封鎖,還是趕快看完的好,哈哈。)

這是一部描述中國霧霾問題的紀錄片,講述經濟與環保之間的拉扯,論述如何去減少煤炭、石油排放的空氣污染,如何去保護我們的家人。開始之前我覺得這大概僅僅是去解說中國霧霾的成因,和台灣沒有什麼關係,但看了三分之一,我開始不這麼覺得。

柴靜講述的在中國發生的問題,事實上,台灣也具有類似的問題。當然這並不是說台灣的情況與中國一樣,我們的霧霾沒有中國這麼嚴重,我們的政治制度也和他們不同,但從這部紀錄片中,我看到某些系統性的問題,台灣的官僚制度與中國驚人的相似。

在《穹頂之下》裡,中國霾害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煤跟石油的沒有管制,對環保制度的輕忽。中國人多,使用的煤炭量極大,不只是工業,單單是民生所燃燒的煤炭,就是造成霾害的極大主因,使用煤炭來自於歷史的傳統,來自於一個舊時代的能源結構,柴靜認為要改善中國霾害,必須要從能源的改革著手。為什麼中國的霾害這麼嚴重?因為在極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犧牲了環保的制度。中國不是沒有管制的法規,只是從上到下,沒有人想針對環保問題去做改善。在官員面,中石油以球員兼裁判的身分,掌控了對石油排放的標準制定,而層層相因的結構中,自然所謂的「標準」,跟沒有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上還是有標準啊?有了標準,環保部門就應該有能力去糾舉違法者才對。但是在高舉經濟發展至上的大旗之下,環保部門的行動,從來不受到重視。對比中國的情形,我其實蠻慶幸的,慶幸於台灣早有許許多多的環保團體,致力於保護台灣的環境。當然,我必須說台灣整體的制度比中國先進許多,若在過去黃金十年的那個時候,或許就跟現在的中國是一樣的。

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我其實蠻心驚的。柴靜採訪的一位中石油的前總工程師說,當初制定標準規範的時候,委員會裡面是沒有環保人員的,一律都是煉油產業的人士。為什麼?「環保人士沒有這個專業,怎麼能制定法規?」這句話,完全能夠在台灣的環境中適用。我一直將台灣的制度視為中國制度的前沿(自然這是不精準的,但請容許我這麼比較),這句話從一個中國的「球員兼裁判」的高層口中說出,或許能更清楚明瞭台灣的制度中,也有這樣的情況。雖然台灣在各種專業委員會或是法令規章的包裹之下,乍看之下很難看出這樣的現象,但是從高科技產業,或者我們說核能產業,我所看到的情況是一樣的。在我所接觸過的政府官員裡,就不只一位曾經表達出對於「不含專業知識的社會大眾」的質疑,認為這些人不具專業知識,信口雌黃,對於真正的標準規範根本不懂。我之所以心驚的地方在於,中國的環境中,因為霧霾的影響已經實實在在影響到人民健康安全,所以你能夠很清楚明白這個官員講的話有多讓人匪夷所思。但是當你把情況套用回台灣的核能政策,台灣沒有發生過核災,所以我們很難讓人明白核能可能造成的風險,當官員說出這番話的時候,你會下意識認同,「對呀!這些人沒有專業知識,憑什麼在外頭散布不實謠言?」這是當時我的想法。

風險社會是一門很複雜,而且難以理解的學科。他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無論是我入門的環境政策,或是土地、經濟、食品、國防,甚至教育,各個公共領域都有未知的風險,隨著社會的進步,風險埋藏在各個角落。因為他的幅員廣闊,一般人很難去思索「風險」在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帶有什麼意涵。當環保團體提出風險的時候,追求理性的人們會說,「你看,這些人又開始反智、反科技了。」,因為擔心風險的人在危害未發生之前,沒有證據說明他真的可能造成風險,因此也就難以說服他人理解這裏面隱含何種危險。

總之在風險社會的概念之中,所謂的「專家知識」是不牢靠的。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專家,而是你必須從源頭去思索,所謂的專家知識是如何建構出來的。做過研究的人會知道,無論是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做研究前我們總有個假設,實驗的目的在證明假設是否成立,這個假設的內容取決於什麼?自然是研究者本身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受到社會整體結構的形塑,具體而言,在資本主義與理性至上的意識形態浸淫中成長的人們,很自然的會以「效率」、「利益極大化」作為價值追求的目標,但這是唯一的價值嗎?我相信不是。儘管他不是,但是就現階段來說,多數的高科技正是以這樣的價值為前提去做實驗,於是作出的實驗結果會呼應這樣的價值,使整個資本主義的結構更為鞏固。最終也就難以接受由其他價值觀所建構出的知識,風險社會中的許多爭議,正反雙方交鋒的根本原因,難以解決的部分就在於價值觀的不同。

柴靜的《穹頂之下》並未提及到風險社會深層次的東西,但是從柴靜和官員、和業者的對話之中,我看到了這些東西,並且呼應回台灣的現況,由此而感到心驚。在紀錄片中段的部分,柴靜播放了北京在氣候峰會上出現的APEC藍的照片,很美,但是看到照片的同時,我卻幾乎要哭出來。並不是感動,而是難過,難過於這樣美麗的天色、景色居然得要政府強制的規範禁止下才會出現。中國是一個威權的國家,所以它能夠辦到,在特別的時刻去規範所有的業者、國營企業遵守規定,這顯然比起民主國家更方便的多,對於後者來說,我們恐怕很難像中國一樣,如此有效率!環保的精神、民眾的健康、汙染造成的風險就在企業、政府、環保團體之間的拉拉扯扯逐漸累積,最後危害到所有人。

之前我不明白的時候,老是覺得這些環保團體幹什麼啊,這麼激進,遇到許多的抗議場合,明明是攸關當地居民的健康安全,卻只有寥寥幾隻小貓舉著抗議標語,要求政府或企業負起責任。甚至有時候會覺得這些人造成社會動亂、散步錯誤資訊,當然我並不排除真的有許多錯誤資訊在社會中流通,我個人也挺苦惱這種現象,虛虛實實的資訊容易使得人們無所適從,但有的時候,你必須去注意雙方的知識建構基礎是截然不同的,從這個層面來看,我才注意到台灣的環保團體有多努力,多用心去維護我們的環境。他們必須要擺脫主流的價值、知識建構體系,才能夠去找出可以證明風險或危害的確存在的資訊或證據,而這是非常困難的。


台灣的環境比中國好上許多,無論是自然環境或是政治制度。《穹頂之下》最後要求中國民眾去下載APP,去看家附近有哪些工廠超量違標,去檢舉他們,透過個人的力量來促進環境的改善。這是根本的做法,說到底環保就是這樣,保衛環境,人人有責,一個人做或許看不出效果,但十個人、一百個人、成千上萬個人去做,就會有不可限量的力量。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不該企求環保團體去為所有的環境問題把關,甚至也不該下意識認定政府能夠無所不知,正確解決汙染的方法,就在你我的手中,通過民眾與政府之間的聯繫,建立一個完整的舉報檢舉制度,輔以適當的法令規範,就能使這個社會更加前進,一個全民參與的概念,很理想,也很迷人,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