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當祈禱落幕時》東野圭吾

一直覺得東野圭吾是個很厲害的作者。

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

儘管我研讀他的作品最多的還是加賀恭一郎系列,但僅僅是這個系列,就讓人感受到東野圭吾真的是一個非常「溫暖」的作者。他的作品總是能讓人感受到人性非常真實的一面以及社會不為人知,或者該說是在我們的眼角若隱若現,內心隱有察覺卻從未正視過的那些問題。

每當被他點醒,總是有種靈光乍現的感覺:「啊!東野說的真是太對了!」從心底最深處油然生出認同的感覺。

兩天前和瀟湘夥伴聚會的時候,他突然跟我提到想要寫跟空汙有關的小說,想要把不為人知的事情寫出來給大家看,我相當認同這樣的想法,在接觸STS之後,一直想要寫出這樣的小說,寫作的慾望越來越深,但目前還是力不從心。如果瀟湘能寫的話,真的是大大大大的好!

當時我們舉的例子就是東野圭吾。所有人都覺得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

當時我還沒看完這本《當祈禱落幕時》,直到今天閱讀完畢,又深深體會到這個作家、這本書有多麼厲害,也明白為什麼老師一直推薦我讀這本書。

盡量不涉及整個故事主軸來說,這本書的其中一條主軸跟核電廠的包工文化有關。也是很巧的事情,近期才研讀過一篇在講核電包工文化的文章,因此讀到這個段落時,實在無法自拔,甚至十分震驚。

在小說的後記裡,也提到核電廠、核能文化是多麼可怕的一種行業。

小說中的那位包工提到「核電廠不是光靠燃料來運作的......它是靠吃鈾和吃人才會動的。」雖然講出這句話的人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對主線劇情而言),但我覺得這句話就是這整本書的亮點,甚至蓋過了我對加賀母親的所有興趣。正是這樣的小人物講出了一句發人省思的話,核電廠的確是依靠吃人來運作。

在光鮮亮麗、制度(看似)嚴明的核電廠底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核電廠的反應爐附近放射線是非常強烈的,清潔人員必須拿著抹布、拖把將放射線清理乾淨,已進行維修。法規當然會規定說每個人每天不能接收超過多少的放射線,畢竟過多的放射線長期累積下來,的確對人體有害。

書中包工也提到了會有檢測器的配置,當包工累積的輻射值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出警告,督促工人離開。乍看之下是能夠顧慮到工人健康安全的保障,卻未能更進一步思索這些包工選擇核電廠的清潔維修工,可能大多都有著經濟上的困難。清理核電廠的放射線,光聽就覺得是非常危險的工作,這類工作大多有著十分優渥的薪資,以吸引民眾前往就職。當電廠的警報器響起時,倘若工人手頭的工作還未完成,他是離開電廠還是選擇繼續工作?我想這是無庸置疑的。

這類違反規定的作法在避免受罰的心態下,必然不會聲張,久而久之就讓這群人成為隱藏在檯面之下,不為人知的一群人。他們為了生計,承受巨大的風險,難以向他人啟齒這樣的生活,尤其又是刻意隱瞞,這群人就這樣消失在光明之下,成為核電工業的犧牲者。

Jobin, Paul (2011)所著的〈核電工業裡的隱形人:日、台包工的見證〉裡面就提到這樣的文化,文中作者描述他去訪問台灣的核電清潔包工,對方同樣透露了警報器根本沒有人去理會的現象,這是因為一旦離開電廠,就代表領不到薪水。而他們在電廠內冒著生命危險所執行的工作,卻比不過那些在控制室中觀察電廠設施的工程師,雙方薪資有如天壤之別。的確,工程師受過專業訓練,得到較高的薪水實屬天經地義,但清潔工人的薪水卻有待商榷,他們即使因為進入電廠內清理放射線而得到比較高的薪資,也可能因累積過量的放射線而使日後付出更多的醫療成本,整體來說並沒有非常值得,甚至可能是大虧本。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保羅結束對台電清潔包工的訪問之後,前往台電公司,才開了一個話頭,台電的官員就直接說:「我們沒有雇用清潔包工。」這到底是顯示了台電人員對自家電廠的管理熟悉度不足,還是彰顯核電產業就是一個欺騙的文化?或許是認為台電人員已經表達了立場,保羅並沒有繼續問下去。


事實上這已經顯示了許多問題,支持核能發電的人們大多著眼於經濟發展、減碳的能力等,但所謂核能的低成本並未將發生核災的風險以及後續的成本計算在內,也未去計算這些受到核電影響甚深的工人們的健康成本,更沒有考慮那些因為建設核電廠之後,被迫改變生活方式的在地居民,越是了解核能產業,越讓人感受到這不是單純的成本計算的問題,而是涉及更深的社會正義、環境正義以及資源分配不公平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